肺结核患者肺功能与动脉血气分析相关性研究
解放军105医院呼吸科 郝建
肺结核(Pulmonary tuberculosis, PTB)在21世纪仍然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呼吸道传染病,是全球关注的公共卫生和社会问题,也是我国重点的控制十大疾病之一。
PTB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慢性肺部感染性疾病,占结核病总数90%,其中排菌者称谓传染性肺结核病。
近20年以来,肺结核病的疫情回升,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深入,民工潮、城市人口增加、人群的迁移流动、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的流行、耐药菌株等因素增加,使结核病又成为危害人类生命的头号杀手。据世界卫生组织(WHO)估计每年约有200万人死于结核病,尤其是在AIDS感染严流行地区。正因如此,1993年WHO公布了《全球紧急状态宣言》,1998年指出“发动阻止结核病的运动已刻不容缓”。现代控制结核的技术策略以及认真执行和积极推行全程督导短程化学治疗(Directly Observed Treatment Short-course, DOTS)作为国家结核病规划的核心内容,其最终目的是控制结核的疫情,减少死亡率,造福于人类社会。
本文选择中、重度肺结核患者138例和正常人185例均测定肺功能、动脉血气,并设立正常人组作对照组进行比较研究。旨在探讨中、重度肺结核患者肺功能损害情况及患者缺氧、二氧化碳潴留对生命重要脏器的危害;根据其研究结果,设想改善中、重度肺结核患者的肺功能情况,提高其患者的生活质量与延长寿命。
临床资料
一、一般资料:选择门诊、住院285例符合中、重度结核病患者,其中男146例,女139例,年龄32~61岁。见表1。
表1。正常人、肺结核患者性别、年龄、病程变化情况
组别 例数 性 别 平均年龄(年) 平均病程(年)
男 女 (X+S) (X+S)
|
A组 112 62 50 42.5+16.8 13.5+9.5
B组 173 84 89 40.9+10.3 15.1+16.6
C组 185 99 86 40.6+8.7
|
注:A组为中度肺结核患者;B组为重度肺结核患者;C组为健康正常人为对照组。
二、方法
1、选择正常人、肺结核患者,根据病情程度与正常人分别设分为A组、B组、C组作为受试者。
2、肺结核患者中、重度的区分,按肺损害的面积大小与肺结核患者病情程度的情况作为判别标准[2]。
3、用日本太阳交易社电脑彩色ST肺功能仪测定受试者肺功能,将所测得各组参数结果,及时记录,并作统计学处理。
4、用丹麦-AB型动脉血气分析仪测定受试者动脉血气,将所测得各组参数结果,及时记录,并作统计学处理。
5、统计学处理,各参数值均以X+s表示,组间比较用配对资料t检验,两个变量的相互关系采用直线相关分析,检验组间是否差异显著性。
结果
一、正常人、肺结核患者肺功能的变化情况,见表2。
表2.。正常人、肺结核患者肺功能的变化情况
组别 例数 %VC %FEV1/VC %MVV %V50%V25
|
A组 112 96.9+17.3 84.6+10.2 85.9+16.8 72.6+10.6 85.9+23.1
B组 173 58.5+21.1*▲54.3+11.8*▲53.8+15.4*▲56.1+5.7*▲58.6+12.7*▲
C组 185 112.5+22.5 88.7+12.9 89.5+14.2 74.6+11.3 89.6+20.6
|
注:与C组比较,*P<0.01,A组与B组比较▲P<0.01.
表2显示, A组和B组%VC、%FEV1/VC、%MVV、%V50、%V25的肺功能与C组比较有明显差异;A组%VC、%FEV1/VC、%MVV、%V50、%V25与B组组间的肺功能比较有显著性差异,均P<0.01。
二、正常人、肺结核患者的动脉血气分析变化情况(X+S),见表3。
表3正常人、肺结核患者动脉血气测定情况(X+S)。
级别 例数 PaO2(mmHg) PaCO2mmHg)
|
A组 112 82.5+7.2 36.1+3.2
B组 173 61.3+6.4*▲55.8+5.9*▲
C 组 185 96.7+4.3 35.4+2.8
|
注: 与C组比较,*P<0.01,A组与B组比较▲P<0.01.
表3显示, A组和B组PaO2、PaCO2与C组比较有明显差异;A组PaO2、PaCO2与B组组间比较有显著差异性,均P<0.01。
三、肺结核患者PaO2、PaCO2与 %FEV1/VC、%MVV的相关分析
A组和B组的肺结核患者PaO2与%FEV1/VC、%MVV均呈显著正相关(γ=0.69、0.74)均P<0.01;PaCO2与%FEV1/VC、%MVV均呈负相关(γ=-0.61、-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