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院胸外一科成功完成一例“人工血管置换联合自体心包补片修补上腔静脉的纵隔肿瘤根治手术”,为一名28岁纵隔肿瘤患者点燃生命希望。
该患者因意外摔倒查出纵隔内有近 7cm 的巨大肿瘤,此肿瘤不仅体积庞大,还侵犯了无名静脉和上腔静脉。传统观点视这类血管受侵的偏晚期纵隔肿瘤为“手术禁区”,患者辗转多家医院,均因手术风险高而求治无果,后慕名来我院。
面对难题,胸外一科丁翔副主任团队联合多科室专家开展多学科会诊(MDT)。三维重建影像显示,肿瘤虽侵犯重要静脉系统,但主动脉等核心动脉未受累。丁翔副主任表示,这是根治性手术的最后一个机会窗口,不过手术需跨越三大难关:
一是血管重建关:切除肿瘤需同步重建无名静脉、修补上腔静脉,操作失误易致脑水肿、肢体坏死。二是神经保护关:肿瘤大且与喉返神经、迷走神经、膈神经紧密相邻,稍有差池会引发永久性声嘶、吞咽困难或呼吸衰竭。三是多脏器切除关:手术要精准切除胸腺肿物、前纵隔淋巴结、受侵右上肺组织及膈神经,并完成膈肌折叠修复,对团队协作与术中应变能力要求极高。胸外一科王保明主任及丁翔副主任医师团队精心规划手术方案,完善围术期应急预案。历经 5 个多小时,成功实施“纵隔肿瘤胸腺扩大切除术 + 左无名静脉切除术 + 无名静脉 - 右心耳人工血管搭桥术 + 上腔静脉部分切除伴自体心包补片修补术 + 右上肺楔形切除术 + 右侧膈神经切除 + 右侧膈肌折叠术 + 前纵隔淋巴结清扫术”,完整切除肿瘤。
主刀丁翔副主任称,自体心包补片的应用是手术亮点。其与血管壁生物相容性佳且具抗感染特性,既修复血管结构,又节省费用,实现“取之于体,用之于体”的个体化治疗。
经团队努力,患者胸腺肿瘤及前纵隔转移淋巴结顺利切除,病理切缘阴性(R0 切除),且神经功能无损伤,手术团队在彻底清扫病灶的同时,完好保留健侧膈神经、双侧喉返神经及迷走神经,术后患者呼吸、发声及吞咽功能均未受影响。
患者感慨此次经历。从初诊绝望到即将康复出院,胸外一科医护团队功不可没。护理团队段莹莹护士长表示,术后通过多种措施助力患者恢复,患者术后第 5 天拔除胸腔引流管,恢复良好。王保明主任介绍,未来科室将继续探索创新,提供更优质治疗方案。
此次手术是我院普胸外科首次应用自体组织修复肿瘤侵犯血管的复杂纵隔手术,也代表着我院在复杂纵隔肿瘤外科治疗领域的最新技术实力。
专家提醒:纵隔肿瘤早期症状隐匿,素有"沉默杀手"之称,建议高危人群定期进行胸部低剂量CT筛查,实现早诊早治。
供稿:胸外一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