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个中国医师节来临之际,我们聚焦安徽省胸科医院的三对医生劳模师徒,聆听他们薪火相传的动人乐章,向所有以专业与奉献诠释“超能”的医师们,致以最崇高的敬意和节日问候!
刀尖上的起舞两代劳模
劳模简介:
马冬春
中共党员
主任医师院党委书记
江淮名医
二级教授
享受省政府特殊津贴
全国先进工作者
安徽省先进工作者
朱峰
中共党员
主任医师胸外三科行政主任
医学博士、副教授
安徽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江淮英才培养计划杰出人才
安徽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全国卫生系统青年岗位能手
安徽省向上向善爱岗敬业好青年安徽省卫生健康委“技术能手”
安徽省卫生计生系统先进工作者
王保明
中共党员
主任医师
胸外一科行政主任
安徽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安徽省劳动技能竞赛先进个人
安徽省总工会“金牌职工”
安徽省卫健委“技术能手”
安徽省胸腔镜手术技能竞赛一等奖获得者
劳模事迹:
马冬春是全国先进工作者,他的徒弟中有两位是安徽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他们分别是安徽省胸科医院胸外三科的朱峰与胸外一科的王保明。
每天七点半到岗已成为马冬春多年的工作习惯,因为有患者在等他。虽然每周一、周四有固定的门诊时间可以专门为患者看诊,但还是满足不了源源不断上门求医的患者,所以他在办公室的隔壁设了间接待室,免费为患友看诊,这一看就是十余年。马冬春的这份坚持,不仅缓解了患者挂号难的困境,更在潜移默化中传递着医者仁心的精神。在手术台上,他以精准的刀法被誉为“刀尖上的舞者”,无论手术复杂程度如何,他总能做到全神贯注,将每一个操作步骤精确到毫厘之间。马冬春的坚持与技艺在两个徒弟眼中那就是医者该有的样子。
每每说起师父马冬春,朱峰总忘不了师父陪他参加首届中国胸外科规范与创新手术巅峰展示会。“从赛前准备到最终落幕,师父的身影始终如影随形。”朱峰回忆说。对于那次展示会马冬春帮着徒弟一块筛选病例,耐心指导,一路过关斩将走到了决赛。决赛现场是直播,
朱峰手持器械,动作流畅而精准,仿佛师父就在身旁耳提面命。直播镜头捕捉到他每一个细微的操作,从切口到缝合,都展现出多年苦练的功底,马冬春则默默守在一旁,关键时刻用眼神或手势给予无声的鼓励。整个手术过程行云流水,朱峰最终在激烈角逐中脱颖而出,拿到了全国第三名的好成绩。这一次手术展示让全国专家看到了安徽在胸外科领域的光芒风采。
经年累月的练习、复盘,朱峰一步步成长为独当一面的主任医师,是安徽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也是江淮英才培养计划杰出人才与安徽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朱峰说在自己的从医生涯中希望能像师父那样,多年后患者来到自己跟前说:“医生,我一直挺好。”
王保明继承了师父“慎于术前,精于术中,勤于术后”的衣钵,在每一次手术实践中都严格践行术前详尽评估病情、制定周密方案,术中一丝不苟地操作、追求零失误,术后坚持随访关怀、确保患者康复。为了能够给患者提供更精准、更微创的治疗选择,他牢记师父的叮嘱:“板凳坐得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日复一日地磨砺基本功、钻研新技术,他相信只有沉下心踏踏实实地练习才能真正实现师父所教导的“精于术中”,让患者少一分痛苦,让每一台手术都成为守护生命的艺术。王保明曾问师父:“您的爱好是什么?”“开刀”师父说。王保明笑了,他也是,他想用手术刀下最小的切口让患者得到最好的疗效。王保明说曾有位年轻女性患者,因担心术后会留下长长的疤痕而迟迟不愿手术,王保明向她承诺不会让她留下明显疤痕的。姑娘术后第一天就下床活动了,三天后出院时,她笑着对王保明说:“谢谢你,医生,我以为要大动干戈,没想到这么轻松就好了。”患者的话让王保明坚定了技术创新的意义。
从医近二十年,王保明先后获得了安徽省五一劳动奖章、金牌职工、技术能手等称号,相比于这些沉甸甸的奖项,他更开心的是做到了像师父那样让每一把手术刀都带着对生命的敬畏,让每一次治疗都写满对患者的赤诚。
在无影灯下延续着刀尖的舞蹈,马冬春以数十年如一日的仁心与毫厘之间的精妙,在朱峰与王保明心中刻下了医者的魂魄。时光荏苒,当璀璨的勋章辉映着病愈者的欢颜,两代楷模以热忱与专注铸就的是冷硬器具也无法冰封的炽热初心。
节日寄语:
刀尖上起舞的两代劳模,以匠心化冰冷的金属器械为守护生命的利刃,在精准与温情之间找到了完美的平衡点。
光影里把技术练成艺术的师徒
劳模简介:
闵旭红
中共党员
主任医师党委委员、医务部主任、肿瘤放疗科主任安徽省胸科医院肺结节诊治中心、放射介入微创诊治中心主任
安徽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安徽省肺结节阅片技能大赛一等奖获得者
宋彪
中共党员
副主任医师
医学影像科行政副主任(主持工作)
安徽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安徽省肺结节阅片技能大赛一等奖获得者
劳模事迹:
“医生就是为患者服务,时刻解决患者问题。”这句话是闵旭红常挂嘴边的箴言,更是徒弟宋彪刻在心中的标尺。无论是面对肿瘤患者的消融需求,肺结节患者的精准术前定位,还是大咯血患者的紧急栓塞救命……只要患者有需要,师徒俩都会毫不犹豫,迎难而上。宋彪回忆起多年前和师父处理的1例难治性气胸患者的抢救。“那个病例常规引流失效,多学科会诊陷入僵局”就在大家伙都认为这个病例无解的时候,闵旭红听着患者若有若无的呼吸声,望着患者家属绝望痛苦的神情,一咬牙:“再想想办法!”她反复研究患者的影像资料,查阅最新的文献资料和前沿技术进展,对着 CT 影像反复推演。“试试在CT引导下行支气管胸膜瘘闭合术。” 像电流从身体穿流而过,闵旭红变得亢奋起来,眼里闪耀着自信的光芒。手术台上,闵旭红持针的手稳如磐石,宋彪在旁屏息配合,看着栓塞材料精准封堵瘘口,直到监护仪上的呼吸曲线渐趋平稳。“介入医生的‘超能力’就是在绝境里找生机。” 闵旭红的话让徒弟宋彪恍然大悟。
师父闵旭红从医30余年,徒弟宋彪自入行起就跟着自己,到现在已有11年,在宋彪的眼里师父对待工作极为“苛刻”,比如在穿刺血管时,她要求做到 “血液零溢出”,手术台永远洁净如镜。对待团队,她更是毫无保留倾囊相授,从术前规划到术中操作,她总是不厌其烦地讲解、示范各类手术的要点,确保手术万无一失。面对大血管旁、纵隔4R区淋巴结穿刺活检、腹腔神经丛毁损这类高风险、高难度的介入操作,只要闵旭红在场,宋彪和整个团队就仿佛就有了“定海神针”。在师父的言传身教下,在对影像介入技术的反复磨砺中,如今的宋彪也能独当一面了,但他从未忘记师父闵旭红说过的话:“介入科医生不仅要会做手术,更要懂得团队协作。”在无数次急诊大咯血的深夜奋战中,在共同完成各种复杂肿瘤栓塞的紧张操作中,团队成员的精准配合与无声默契,让他们一次次从死神手中抢回生命的主动权,他为自己拥有这样一帮彼此信任、配合默契的“战友”而悸动。
医者的仁心,在黑白光影里凝结成不灭的星火。闵旭红用三十年光阴淬炼的严谨与热忱于无声处传承给徒弟宋彪和整个团队,践行着“医生就是为患者服务,时刻解决患者问题”的誓言。
节日寄语:
以影像为眼,以导管为刃,以仁心为盾,在每一个危急关头,于无声处,奏响生命至上的磅礴乐章!
以“镜”艺照仁心的师徒俩
劳模简介:
吕莉萍
中共党员主任医师
介入肺脏病学科学术主任
全国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
唐飞
中共党员
副主任医师
安徽省胸科医院内镜诊疗中心行政副主任(主持工作)
安徽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安徽省直机关青年岗位能手
全国内科胸腔镜操作比赛特等奖获得者
安徽省呼吸内镜规范操作比赛一等奖获得者
劳模事迹:
医师节前夕,在安徽省胸科医院内镜中心,一台高难度支气管镜手术正平稳进行。徒弟唐飞立于操作台前全神贯注,师父吕莉萍在旁凝神关注。当手术顺利结束,师徒俩相视一笑——这一刻无声的默契,已在十六载寒暑中淬炼了千百回。
2002年,吕莉萍在仅20平米、一台纤维支气管镜的支气管镜室开始了自己的呼吸介入事业,越是条件艰苦越是燃起了吕莉萍的斗志,她发誓要用实力说话,同年她便以全省首例“高压球囊扩张气道成形术”破局,为无数气道狭窄患者推开生命之门。非典时期生死考验,她日夜坚守一线;创新路上,她屡创安徽首例——EBUS-TBNA精准诊断、支气管热成形术破解重症哮喘、硬质支气管镜攻坚复杂气道……“医生要做技术的开拓者,更要成为生命的守护者。”吕莉萍常言。从无到有,她将科室打造成年诊疗8000余例、设备国际一流的华东内镜高地,更将“全国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等荣誉化作继续前行的动力。
2009年,初握内镜的唐飞面对患者气管内晃动的视野,紧张得满脸通红。吕莉萍轻按其肩:“稳住,镜子在你手里,你一定可以。”这句低语如灯,驱散了唐飞心头的迷雾,照亮了她从医之路。每次只要师父在身边她就觉得很安心,手上的技术也越来越娴熟。有一天急诊值班的她遇到了一例大气道极度狭窄的患者,情况紧急,她第一时间给师父打电话,电话那头吕莉萍说:“就算我不在,你也可以。”没有师父在身边,唐飞多少有点没底气,好在和团队小伙伴常年打配合的默契助她顺利完成了手术,当患者被推出手术室,唐飞发现原来师父一直都在手术室门口,透过玻璃窗看着她,看着她娴熟的动作,师父欣慰地点了点头。师父说:“年轻就该多给自己攒点‘硬本事’。你现在肯花功夫琢磨的每一件事,哪怕是不起眼的小细节,将来都会变成你手里的‘武器’。”现如今的唐飞不仅能独当一面了,她更是复刻着当年师父的模样把自己练就的一身本事传递给新一代青年医生,让镜路传承仁心,成为万千患者呼吸之间的托付与希望。
镜如人生,映照大千。吕莉萍与唐飞这对劳模师徒,以十六年光阴打磨技艺,更以仁心传递火种。当青年医生手中的内镜照亮患者的气道,那束光里,既有开拓者吕莉萍“惟创新者胜”的勇毅,也有传承者唐飞“让高度决定结局”的清醒——以“镜”艺照仁心,这应是劳模精神最生动的注脚了吧。
节日寄语:
在曲折的人体隧道中,她们是指尖翻飞的“微雕大师”,毫厘间的“超能力”,是日复一日“磨”出来的工匠精神,在内镜的方寸天地书写着劳模的精度与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