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安徽省胸科医院! 今天是
电子期刊加入收藏

科室新闻

当前位置: 科室新闻

安徽首台电磁导航气管镜落户安徽省胸科医院并顺利开机

发布时间:2019-05-15 08:11来源:点击量:

 近日,75岁的江大爷在体检中发现了右上肺结节,因为结节性质不明,紧邻重要的大血管,普通的气管镜无法到达,而且肺穿刺容易造成血气胸,风险很高。514日,我院特别为他实施了电磁导航支气管镜检查,这也是我省首例电磁导航引导下支气管镜活检术。

省胸科医院此次引进的是最新一代的V7电磁导航支气管镜,增加了血管重建、360度任意角度等新功能,并可以开展新的经肺实质肺结节通道技术(TPNA),既方便了术者操作,又保证了更好的临床应用效果,有着极好的社会效应和推广前景。这标志着安徽地区的肺小结节诊断已经进入智能导航精准诊疗新时代,狡猾的肺小结节长在肺部任何地方,都能被精准发现,验明正身

据安徽2017年肿瘤年报显示,肺癌是安徽发病率、死亡率最高的肿瘤,而所有的肺癌几乎都是从肺结节演变而来的。面对最大夺命杀手肺癌,提高治愈率的有效手段之一,就是对肺结节进行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电磁导航内镜定位系统的运用,极大提高了肺部病变的诊断准确率,利用电磁导航开展微创穿刺、精准定位,可实现诊断定位手术一体化治疗。

肺部“迷宫”结节难寻

省胸科医院内镜中心主任吕莉萍介绍,肺部的气管就像一棵大树生发出无数枝丫,细分级数能多达23-25级。这种结构可以最大程度为全身提供氧气,但是错综复杂的支气管路况也给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带来了很大麻烦,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穷凶极恶的众癌之王——肺癌。在肺癌早期,肿瘤常常发生在位置偏远的支气管末端,就像隐匿在迷宫里的凶手,很难被发现和追踪。

当患者通过CTX光扫描发现肺部有可疑的阴影,为了进一步确认是否属于恶性肿瘤,他们通常面临下面几种选择:支气管镜检查、经皮肺穿刺或者直接手术诊断切除。但相对于远端细小的支气管而言,支气管镜就显得尺寸太大、又没有清晰的路径参考,无法进入复杂狭窄的外周支气管;经皮肺穿刺虽然诊断效果确切,但对部分患者也存在很高的并发症风险,如果是已经长了恶性肿瘤的病人,穿刺有可能会导致癌细胞的种植、播散、转移;直接进行切除手术,不适合身体脆弱的患者,更有20%45%的可能会切除本就没有病变的部位,导致过度治疗。

如果病变的体积小,生长的位置或患者的身体条件又不适合活检和切除,患者也会被推荐等待观察。“三个月又三个月的复查,就像身体里埋了一颗定时炸弹,很多患者不是被病拖垮了,而是心理上崩溃了。”

装上导航智取“顽凶”

电磁导航支气管镜,通过电磁定位、虚拟支气管镜以及三维CT成像技术的有机结合,如同在肺部建立了GPS导航系统。使用的导向管直径不到2毫米,末端能够360度旋转,可以到达肺部最深处的病灶。省胸科医院唐飞主治医师介绍,这一系统可将患者的胸部薄层CT片自动生成肺部的三维树状模型,相当于为患者制定了肺的电子地图,肿瘤结节的位置清晰显示在模型上,医生就可以通过电脑系统制定导航路线,将导管引导到病灶旁,然后借助导管放置穿刺针和活检钳,将组织取出后进行快速现场细胞学评价、送病理科进行组织病理检测,以确定结节性质,必要时进一步行镜下治疗。

以江淮名医、我省著名胸外科专家马冬春院长为核心的省胸科医院医疗团队近年来致力于打造肺结节精准一体化诊疗,成立安徽省胸科医院肺结节诊治中心、安徽省分子病理诊断中心和安徽省胸科医院体检中心,不仅使我们的专科特色更加明显、专科水平和服务能力显著提高,还实现了肺结节一体化的精准诊治:从肺结节的早期筛查到多学科(MDT)权威评估,从影像学的三维重建到微创介入的精准取材,从分子病理的准确报告到最佳个性化治疗方案的制定,以及精准定位后胸外科一站式的单孔胸腔镜下微创手术,为实现我省肺癌早期诊断和精准医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马冬春院长强调,电磁导航支气管镜是一项全新的革命性的技术,除了取材活检、精确定位外,还能协助进行病变分期,植入标记物辅助放疗,以及开展微创治疗如消融、近距离放疗等,可谓“多功能肺部诊疗平台”。我院内镜中心作为中国医师协会内镜医师培训基地,每年实施各类支气管镜下诊疗技术近万例,在业内享有极高的声誉。依托优秀团队和精湛技术,未来我院内镜中心将继续加强与胸外科、病理科、影像中心、麻醉科等多学科合作,为省内及周边肺结节患者带来颠覆性的诊断和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