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安徽省胸科医院! 今天是
电子期刊加入收藏

媒体聚焦

当前位置: 媒体聚焦

小叶一探|告别“浑身插管”之苦!胸外科手术迈向“舒适化医疗”阶段

发布时间:2025-10-20 09:54来源:安徽日报 小叶医探点击量:

“术后回到病房我就醒了,咽唾沫嗓子不疼,身上也没插引流管,四五个小时就能自己下床如厕,当晚还正常吃了晚饭!”几天前刚在安徽省胸科医院做完肺结节手术的王大爷说。

免去气管插管、不留胸腔引流管、不插导尿管……王大爷接受的,正是安徽省胸科医院已经推行8年的无管微创手术,让患者在“自然呼吸”中完成胸部手术,实现恢复速度、医疗费用、就医体验的三重优化。

安徽省胸科医院胸外科、麻醉科团队进行无管微创手术

率先引进,填补省内空白

手术灯亮起,患者身上插满管子、靠呼吸机来呼吸,家属在外面心急如焚……这曾是许多人心中手术室的画面。如今,这样的场景正被改变:免去气管插管、不留胸腔引流管、不插导尿管,手术中患者全程自主呼吸,术后无明显痛感,甚至能自行走出手术室,快速康复出院。

“我院胸外科最早于2017年系统学习了该技术,回来后便率先在省内开展,填补了空白。”安徽省胸科医院副院长徐宁介绍,技术引进遵循了稳健推进的策略,从简单的楔形切除逐步过渡到肺段、肺叶乃至气管重建等复杂手术,并通过申报院内“三新项目”不断巩固成效,最终使该技术成为医院微创胸外科的特色品牌之一。

患者术中采用“喉罩”通气

“传统胸部手术要用双腔管插入气管,术后患者常出现声音嘶哑、呛咳,还得插胸引管、导尿管,恢复慢不说,还遭罪。”该院麻醉科主任医师胡友洋指出,无管微创技术的核心突破,正是用“局部麻醉+中度镇静”替代全身麻醉,用喉罩(声门上通气装置)替代双腔管,从源头上减少气道损伤。

胡友洋补充,无管微创手术麻醉时不使用肌松剂,麻药用量比传统手术少一半以上,患者术后几分钟就能苏醒。为确保手术安全,麻醉团队会用BIS监测仪实时把控麻醉深浅,同时紧盯患者自主呼吸的频率与幅度,既保证手术顺利,又不让患者有术中知晓的不适。

多学科协同,构建无缝衔接的“技术落地生态”

事实上,无管微创技术的成功实施,离不开高效的多学科协作(MDT)机制。

“胸外科与麻醉科是核心。我们建立了联合术前评估机制,共同制定个性化手术与麻醉方案。”徐宁表示,对于复杂患者,还需联合麻醉科、呼吸科、ICU、护理部等进行MDT讨论,严格把控适应症。术后,护理团队与外科、麻醉科紧密配合,全面落实快速康复措施。

值得一提的是,无管微创技术现已在安徽省胸科医院实现了常态化、规范化应用。目前,该院已成功为千余例胸科患者实施手术,在为安徽百姓带来全新升级的诊疗体验同时,也推动区域胸外科诊疗水平迈上新台阶。

拓展应用场景,推动区域医疗同质化

随着技术不断成熟,无管微创手术的适应范围正逐步扩大。据安徽省胸科医院胸外三科副主任医师刘丹介绍,无管微创技术已在该院早期肺癌、纵隔肿瘤、肺大疱、手汗症、气管肿瘤等多种胸外科手术中成功应用,覆盖从中青年到部分高龄患者。

徐宁指出,安徽省胸科医院作为肺肿瘤早筛与无管微创技术联盟副理事长单位,将持续深化该技术在心胸外科手术中应用,探索其在更多临床场景下的实践路径。

同时,该院通过医联体协作、专科联盟、技术帮扶、人才培训等多种形式,系统化地将无管微创技术的理念规范、操作标准与管理经验辐射至周边及基层医疗机构,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有效下沉,助力分级诊疗制度落地,最终实现全省胸外科诊疗水平的同质化提升。

无管微创技术的推广,不仅是尖端手术技术的普及,更是一场以“患者为中心”的医疗服务理念升级,真正让更多患者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更微创、更舒适、更安全的优质医疗服务。

安徽日报报业集团“小叶医探”工作室出品

安徽日报大健康全媒体中心记者 叶晓

见习记者 张婉馨

健康融编辑:李志标